第六百六十三章徐達避雷
關燈
小
中
大
第六百六十三章 徐達避雷
終於,在至正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九月,在西吳各路大軍的猛攻之下,蘇州城的各處城門相繼失守。而此時的張士誠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。他一邊安排親兵繼續在城內堅持與突入城內的西吳軍巷戰,一邊迅速安排了兩件重要事情。
第一件事情,就是迅速派人殺害了已被他囚禁九年的廖永安。
第二件事情,就是讓兵士在齊雲樓下堆積了大量的柴火等易燃物。
張士誠帶著一眾妻妾及子女,來到了齊雲樓下。
張士誠對眾妻妾及子女說道:“城已破了,西吳軍馬上就殺到了。你們都到樓上去吧!你們要是被西吳軍抓到,必然是受盡百般折磨而死。與其這樣,咱們不如一家人死在一起,到了陰曹地府,咱們一家人還是團聚在一起。”
眾妻妾皆攜子女哭哭啼啼地上了齊雲樓,張士誠親自在下面點燃了那些早已堆積好的柴火。
看著火勢越來越大,眾妻妾及子女都已陷身火海斃命之後,張士誠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繩子,系在一棵離齊雲樓不遠的歪脖子樹上,然後上吊自殺了。
或許是張士誠的命太硬,就在蘇州城破之時,徐達命令兵士帶著李伯升、呂珍、潘元紹、潘元明、“五太子”等人入城分頭尋找張士誠的下落。
就在張士誠剛剛上吊之際,隨西吳軍入城的張士誠舊將趙世雄發現了齊雲樓前上吊的張士誠。趙世雄與西吳軍兵士迅速將張士誠解救下來,掐了幾下人中,張士誠就活過來了。
找著了張士誠的下落,徐達很高興。他親自拜會了張士誠,但張士誠始終一言不發。
徐達無奈,只好讓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等人常伴張士誠身邊,意圖讓這些人來勸說張士誠向朱元璋投降。
對於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等人的勸降,張士誠也是一律不予理會,甚至眼睛都不睜開一下,他是不想再看見這幫自己昔日深信的重臣。
攻克蘇州、活捉張士誠,這麽大的好消息,徐達立即發出緊急軍報,送往應天的朱元璋。
因為張士誠始終不發一言,而且拒絕進食,徐達也來不及等朱元璋的答覆,立即派人走水路送張士誠回應天。徐達可不想讓張士誠因為絕食而死在自己手中,那樣的話,將來要是朱元璋怪罪下來,自己可擔不起。
徐達不僅加派軍士護衛張士誠回應天,還讓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他們幾個跟著船一同回應天。徐達交待他們幾個,要全力確保張士誠的安全,如果張士誠在路上出了什麽事兒,絕不輕饒他們幾個。
雖然張士誠在途中還是堅持不進食,但好在蘇州與應天相隔不遠,張士誠到應天之後,一切還是安然無恙。
將張士誠押解到了應天,交給了朱元璋的親衛隊,徐達的任務算是完成了,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他們幾個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。徐達派出的這些人則立即掉轉船頭,返回蘇州。
朱元璋得知張士誠已被送來了應天,正思謀著怎麽跟張士誠會面的細節問題。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方案當然是張士誠向他投降,然後他像對待陳友諒的父親、兒子及兄弟一樣,封他一個什麽爵位,將其軟禁起來。這樣一來,江浙一帶的民心才會迅速歸向於自己。
正是因為朱元璋有如此多的考慮,他就不可能在張士誠被押往應天的第一時間與其會面。也正是因為他沒有在第一時間與張士誠會面,這明末兩大梟雄至死都沒有能會上一面。
當日夜間,趁著親衛隊不備,張士誠解下自己的腰帶,上吊自盡了。
當朱元璋得知張士誠的死訊,氣得是將茶杯都摔碎了。
當還身在蘇州的徐達得知了張士誠在被押往應天後的當夜上吊自盡,心中暗自慶幸:總算成功地避雷一次!
廖永安的屍首是被親弟弟廖永忠發現並收殮的,畢竟蘇州城一破,別人都在尋找張士誠的下落,而廖永忠卻在尋找哥哥廖永安的下落。
好在是張士誠處決廖永安之後,廖永安被秘密囚禁一事兒也就不再是秘密了。廖永忠尋找廖永安的遺體,並沒有大費周折。
收殮好哥哥的屍體之後,廖永忠立即上書朱元璋,請求親自扶哥哥靈柩歸老家巢湖,將其安葬。但朱元璋並未同意其請求。
朱元璋派人來蘇州告訴廖永忠,他親自派人運送廖永安的遺體回巢湖安葬。朱元璋派來的人著重強調,廖永安的遺體途經應天之際,朱元璋將親自前往江邊祭奠。
朱元璋親自派人運送廖永安的遺體回巢湖安葬,並承諾在應天江邊祭奠廖永安,這對於廖家來說,已是非凡的榮耀了。廖永忠雖然不能親自扶哥哥的靈柩回家鄉,但也說不得什麽。
至於朱元璋為何不讓廖永忠扶哥哥靈柩回家鄉巢湖,那是因為朱元璋對廖永忠另有重任。
按照朱元璋的指示,眾將在蘇州整頓兵馬之後,以湯和為征南大將軍、廖永忠為副將軍,立即攻占上虞、餘姚二地,然後迅速南下,攻取方國珍的地盤兒。
南下進攻方國珍的另一路大軍由李文忠為主帥、朱亮祖為副帥,兵出浦城,立即向方國珍的重兵屯集地慶元發起攻擊。
兩路南征大軍一南一北,從兩個方向夾擊方國珍,朱元璋這是要一舉平定江南的節奏。
雖然南征方國珍的兩路大軍中,李文忠並未被朱元璋授予什麽征南大將軍之類的,但是,朱元璋可是給了自己這個親外甥一個大大的實惠。
張士誠兵敗被俘之後,朱元璋立即令李善長等人行文,成立了浙東行省,其地盤兒不僅包括今天的浙江,還包含江蘇的大部分地方,以及即將攻克的福建諸地。而這浙東行省的最高長官,也就是浙東行省的右丞就由李文忠來擔任。也就是說,李文忠現在也稱得上是封疆大吏、一方諸侯了。
考慮到李文忠還年輕,辦事兒容易沖動,為了不讓其重蹈朱文正的覆轍,朱元璋是絞盡腦汁,給李文忠治下的浙東行省派去了一個重要人物楊憲。
楊憲一向以敢於得罪人、行事潑辣的風格甚得朱元璋歡心。當初朱文正與李飲冰在洪都城內鬧得滿城風雨,朱元璋本來是派汪廣洋去替他到洪都申誡朱文正的,考慮到汪廣洋的行事風格不夠強硬,朱元璋便派楊憲同行。
朱元璋此次任命楊憲為浙東行省參政,其實他更重要的工作還是自己的老本行檢校。
臨行前,朱元璋親自找楊憲談話。朱元璋告訴楊憲,李文忠是我外甥,但他太年輕了。你此去浙東行省,就是要替我管住他。軍事上以他為主,民政、吏政上就由你做主,如果出了問題,我唯你是問。
對於朱元璋臨行前的重托,楊憲自然是不敢怠慢。他也下定決心,到了浙東行省,一定要將各項事務都抓起來,要幹出點兒成績給朱元璋看看。
朱元璋本來是想派一個人去浙東行省替李文忠掌掌舵,幫李文忠將浙東行省治理好,出一些成績。誰知,因為後來的一些機緣巧合,這二人在浙東行省又鬧成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這是後話,暫且不表。
再來說說朱元璋最重要的兩張王牌——徐達和常遇春。朱元璋在安排妥當浙東行省的相關事宜後,立即命令徐達和常遇春二人迅速率大軍班師回應天。與此同時,朱元璋從徐州前線召回前期立下大功的傅友德。
十月初,徐達、常遇春、傅友德三員大將齊聚應天,朱元璋召集身在應天的諸將及謀士們召開了一場重要的軍事會議。
會議開始之前,朱元璋將傅友德是狠狠地表揚了一番。朱元璋說,這次能成功地滅掉張士誠,徐達、常遇春等參與圍攻蘇州的諸將自然是功不可沒。但是,傅友德在徐州痛擊南下侵犯徐州的元軍,也是為圍攻蘇州贏得了寶貴而充分的時間。
朱元璋說到這裏,又順帶著將徐達又表揚了一番。朱元璋告訴眾人,當初徐達向他推薦傅友德可鎮徐州的時候,他心裏還有點兒沒底。
可是這次傅友德在徐州一戰成名,讓朱元璋格外驚喜。朱元璋順帶著對常遇春又是一頓猛誇,說強將手下無弱兵,說常遇春為他培養了一個重要的軍事人才。
緊接著,朱元璋話風一轉,說以傅友德之才,應當單獨引領一軍。同時,朱元璋又對常遇春半開玩笑地說道:“我的常先鋒官,這次能取下蘇州,你的結拜大哥也立功不小。先前嘉興府、嘉定州的投誠,你安插的人也起了決定性作用。但是這一次,你雖然立了大功,我不僅沒有及時獎賞你,反而要先找你討一個人喲!”
常遇春聽朱元璋這麽表揚他,雖然心中高興,但是也不敢怠慢。聽朱元璋說找他要一個人,連忙稱自己能為吳王培養、輸送人才是莫大的榮幸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終於,在至正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九月,在西吳各路大軍的猛攻之下,蘇州城的各處城門相繼失守。而此時的張士誠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。他一邊安排親兵繼續在城內堅持與突入城內的西吳軍巷戰,一邊迅速安排了兩件重要事情。
第一件事情,就是迅速派人殺害了已被他囚禁九年的廖永安。
第二件事情,就是讓兵士在齊雲樓下堆積了大量的柴火等易燃物。
張士誠帶著一眾妻妾及子女,來到了齊雲樓下。
張士誠對眾妻妾及子女說道:“城已破了,西吳軍馬上就殺到了。你們都到樓上去吧!你們要是被西吳軍抓到,必然是受盡百般折磨而死。與其這樣,咱們不如一家人死在一起,到了陰曹地府,咱們一家人還是團聚在一起。”
眾妻妾皆攜子女哭哭啼啼地上了齊雲樓,張士誠親自在下面點燃了那些早已堆積好的柴火。
看著火勢越來越大,眾妻妾及子女都已陷身火海斃命之後,張士誠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繩子,系在一棵離齊雲樓不遠的歪脖子樹上,然後上吊自殺了。
或許是張士誠的命太硬,就在蘇州城破之時,徐達命令兵士帶著李伯升、呂珍、潘元紹、潘元明、“五太子”等人入城分頭尋找張士誠的下落。
就在張士誠剛剛上吊之際,隨西吳軍入城的張士誠舊將趙世雄發現了齊雲樓前上吊的張士誠。趙世雄與西吳軍兵士迅速將張士誠解救下來,掐了幾下人中,張士誠就活過來了。
找著了張士誠的下落,徐達很高興。他親自拜會了張士誠,但張士誠始終一言不發。
徐達無奈,只好讓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等人常伴張士誠身邊,意圖讓這些人來勸說張士誠向朱元璋投降。
對於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等人的勸降,張士誠也是一律不予理會,甚至眼睛都不睜開一下,他是不想再看見這幫自己昔日深信的重臣。
攻克蘇州、活捉張士誠,這麽大的好消息,徐達立即發出緊急軍報,送往應天的朱元璋。
因為張士誠始終不發一言,而且拒絕進食,徐達也來不及等朱元璋的答覆,立即派人走水路送張士誠回應天。徐達可不想讓張士誠因為絕食而死在自己手中,那樣的話,將來要是朱元璋怪罪下來,自己可擔不起。
徐達不僅加派軍士護衛張士誠回應天,還讓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他們幾個跟著船一同回應天。徐達交待他們幾個,要全力確保張士誠的安全,如果張士誠在路上出了什麽事兒,絕不輕饒他們幾個。
雖然張士誠在途中還是堅持不進食,但好在蘇州與應天相隔不遠,張士誠到應天之後,一切還是安然無恙。
將張士誠押解到了應天,交給了朱元璋的親衛隊,徐達的任務算是完成了,李伯升、潘元紹、呂珍他們幾個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。徐達派出的這些人則立即掉轉船頭,返回蘇州。
朱元璋得知張士誠已被送來了應天,正思謀著怎麽跟張士誠會面的細節問題。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方案當然是張士誠向他投降,然後他像對待陳友諒的父親、兒子及兄弟一樣,封他一個什麽爵位,將其軟禁起來。這樣一來,江浙一帶的民心才會迅速歸向於自己。
正是因為朱元璋有如此多的考慮,他就不可能在張士誠被押往應天的第一時間與其會面。也正是因為他沒有在第一時間與張士誠會面,這明末兩大梟雄至死都沒有能會上一面。
當日夜間,趁著親衛隊不備,張士誠解下自己的腰帶,上吊自盡了。
當朱元璋得知張士誠的死訊,氣得是將茶杯都摔碎了。
當還身在蘇州的徐達得知了張士誠在被押往應天後的當夜上吊自盡,心中暗自慶幸:總算成功地避雷一次!
廖永安的屍首是被親弟弟廖永忠發現並收殮的,畢竟蘇州城一破,別人都在尋找張士誠的下落,而廖永忠卻在尋找哥哥廖永安的下落。
好在是張士誠處決廖永安之後,廖永安被秘密囚禁一事兒也就不再是秘密了。廖永忠尋找廖永安的遺體,並沒有大費周折。
收殮好哥哥的屍體之後,廖永忠立即上書朱元璋,請求親自扶哥哥靈柩歸老家巢湖,將其安葬。但朱元璋並未同意其請求。
朱元璋派人來蘇州告訴廖永忠,他親自派人運送廖永安的遺體回巢湖安葬。朱元璋派來的人著重強調,廖永安的遺體途經應天之際,朱元璋將親自前往江邊祭奠。
朱元璋親自派人運送廖永安的遺體回巢湖安葬,並承諾在應天江邊祭奠廖永安,這對於廖家來說,已是非凡的榮耀了。廖永忠雖然不能親自扶哥哥的靈柩回家鄉,但也說不得什麽。
至於朱元璋為何不讓廖永忠扶哥哥靈柩回家鄉巢湖,那是因為朱元璋對廖永忠另有重任。
按照朱元璋的指示,眾將在蘇州整頓兵馬之後,以湯和為征南大將軍、廖永忠為副將軍,立即攻占上虞、餘姚二地,然後迅速南下,攻取方國珍的地盤兒。
南下進攻方國珍的另一路大軍由李文忠為主帥、朱亮祖為副帥,兵出浦城,立即向方國珍的重兵屯集地慶元發起攻擊。
兩路南征大軍一南一北,從兩個方向夾擊方國珍,朱元璋這是要一舉平定江南的節奏。
雖然南征方國珍的兩路大軍中,李文忠並未被朱元璋授予什麽征南大將軍之類的,但是,朱元璋可是給了自己這個親外甥一個大大的實惠。
張士誠兵敗被俘之後,朱元璋立即令李善長等人行文,成立了浙東行省,其地盤兒不僅包括今天的浙江,還包含江蘇的大部分地方,以及即將攻克的福建諸地。而這浙東行省的最高長官,也就是浙東行省的右丞就由李文忠來擔任。也就是說,李文忠現在也稱得上是封疆大吏、一方諸侯了。
考慮到李文忠還年輕,辦事兒容易沖動,為了不讓其重蹈朱文正的覆轍,朱元璋是絞盡腦汁,給李文忠治下的浙東行省派去了一個重要人物楊憲。
楊憲一向以敢於得罪人、行事潑辣的風格甚得朱元璋歡心。當初朱文正與李飲冰在洪都城內鬧得滿城風雨,朱元璋本來是派汪廣洋去替他到洪都申誡朱文正的,考慮到汪廣洋的行事風格不夠強硬,朱元璋便派楊憲同行。
朱元璋此次任命楊憲為浙東行省參政,其實他更重要的工作還是自己的老本行檢校。
臨行前,朱元璋親自找楊憲談話。朱元璋告訴楊憲,李文忠是我外甥,但他太年輕了。你此去浙東行省,就是要替我管住他。軍事上以他為主,民政、吏政上就由你做主,如果出了問題,我唯你是問。
對於朱元璋臨行前的重托,楊憲自然是不敢怠慢。他也下定決心,到了浙東行省,一定要將各項事務都抓起來,要幹出點兒成績給朱元璋看看。
朱元璋本來是想派一個人去浙東行省替李文忠掌掌舵,幫李文忠將浙東行省治理好,出一些成績。誰知,因為後來的一些機緣巧合,這二人在浙東行省又鬧成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這是後話,暫且不表。
再來說說朱元璋最重要的兩張王牌——徐達和常遇春。朱元璋在安排妥當浙東行省的相關事宜後,立即命令徐達和常遇春二人迅速率大軍班師回應天。與此同時,朱元璋從徐州前線召回前期立下大功的傅友德。
十月初,徐達、常遇春、傅友德三員大將齊聚應天,朱元璋召集身在應天的諸將及謀士們召開了一場重要的軍事會議。
會議開始之前,朱元璋將傅友德是狠狠地表揚了一番。朱元璋說,這次能成功地滅掉張士誠,徐達、常遇春等參與圍攻蘇州的諸將自然是功不可沒。但是,傅友德在徐州痛擊南下侵犯徐州的元軍,也是為圍攻蘇州贏得了寶貴而充分的時間。
朱元璋說到這裏,又順帶著將徐達又表揚了一番。朱元璋告訴眾人,當初徐達向他推薦傅友德可鎮徐州的時候,他心裏還有點兒沒底。
可是這次傅友德在徐州一戰成名,讓朱元璋格外驚喜。朱元璋順帶著對常遇春又是一頓猛誇,說強將手下無弱兵,說常遇春為他培養了一個重要的軍事人才。
緊接著,朱元璋話風一轉,說以傅友德之才,應當單獨引領一軍。同時,朱元璋又對常遇春半開玩笑地說道:“我的常先鋒官,這次能取下蘇州,你的結拜大哥也立功不小。先前嘉興府、嘉定州的投誠,你安插的人也起了決定性作用。但是這一次,你雖然立了大功,我不僅沒有及時獎賞你,反而要先找你討一個人喲!”
常遇春聽朱元璋這麽表揚他,雖然心中高興,但是也不敢怠慢。聽朱元璋說找他要一個人,連忙稱自己能為吳王培養、輸送人才是莫大的榮幸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